序書#
原定好一個月最少一本書的,然而這本書也是拖拖拉拉將近兩個月,也算趕在 6 月底,上半年結束的時候看完了,惭愧,記錄點醒一下自己...... 至於為什麼看這本書呢,說起來也是當時自己在尋求一些改變,包括怎麼如何與人更好地溝通交流,如何根據自己的優勢發展。另外一點就是,一直以來,我也知道自己大概就是一個屬於內向型的人,所以當時看到這本書的名字,也是想看看內向型人格的所謂的競爭力,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吧,進一步去學習認識自己,也是 2020 年今年的主題詞之一「求真我」.
拆書#
外向真的就比內向好嗎?#
在我們生活中,甚至我們身邊,都會發現那些外向、善於交流的人往往會受到更多人的歡迎,也更容易吸引到別人的注意,而且很多領導者也都有著這樣積極外向的性格。我們都會羨慕他們,希望自己變成他們那樣的人,包括我,有時候也會嘗試去向外向型轉變,模仿他們,然而,往往都會覺得很別扭,然後還有可能會有挫敗感。內向者生活在外向理想型的影響之下,就如同女性在一個以男性為主導的社會價值形態下所處的位置一樣,其自身的價值大打折扣,如果陷入了這種惡性循環,往往只會產生自卑.
但是外向真的就比內向好嗎, 世界在不斷的發展中, 而還有很大比例的人群本質上是屬於內向型的, 他們同樣也創造了很多不可磨滅的價值. 榮格說, 內向者往往是被內心世界的想法和感受所吸引,而外向者則傾向於關注人們外部的生活及活動, 這種關注點以及思維方式的差異不應該所謂誰好誰壞, 各有優缺, 內向者也有優於外向者的特點,同樣,也可以成為一個出色的領導者, 書中也舉例了格蘭特教授的一個研究, 他認為內向型人才在領導原創性的工作方面有著獨特的優勢。他們有著傾聽他人意見的偏好以及缺乏對於主導社交情境的興趣,因而更樂於傾聽並執行他人的建議. 從追隨者的才能中獲益後,他們就更願意激發對方,使其在工作中更加主動
內向並不是說一定是社交恐懼之類的,只是說相對於傾向從外界尋求存在感的外向者,內向者更傾向於從內心世界找答案。內向者更容易專注於自身, 從孤獨與專注中獲取能量。內向者傾向於獨立工作,更具創造力。內向者敏感,我們更容易感知到他人的情緒感受, 能更好地培養同理心. 我們不需要朋友滿天下, 只要有真心認可的朋友會為了我們而天下隨時到.
你真的是一個外向的人嗎?#
在簡歷上,如果你寫了自我評價一欄的話,那麼往往也會帶上 "性格樂觀開朗"、"溝通能力強"、"組織能力強" 這樣類似的字眼,不管自己是不是這樣,只是因為企業更喜歡這樣。書中提到了哈佛商學院對人才的培養模式,難道進入哈佛的學生還有不是外向者的嗎?
就是這樣,往往為了適應身邊所謂的環境, 我們得把真實的自己藏起來, 內向的我們也會努力去扮演成一個外向者. 同事邀約聚會啊, KTV唱歌啊, 我們往往會不好意思拒絕, 但其實不熟的情況下真的會尷尬啊,可能最後就是在角落裡默默玩著手機,然後回來之後可能還覺得心累,浪費時間精力. 演講的時候言辭流利的我們是因為我們付出了更多的準備, 但結束之後可能會迫切地去尋找一個無人打擾的地方平緩心態; 人群中談笑風生的我們是因為我們能更好地感知他人順應他們的話題交流, 結束之後會選擇戴上耳機,打開音樂, 拿上一本書沉浸於我們的世界並真正地享受.
內向的自己也可以兼容外向#
榮格有個這樣的比喻: "這個世界沒有絕對的內向者,也沒有絕對的外向者,如果真的有那麼一個人,那他必然是個瘋子". 從某種因素上來講,這是因為我們都是偉大而複雜的個體,更重要的是,這個世界存在各種各樣的內向者和外向者
內向者也可以做到兼容外向者的優勢力量, 不喜交際不代表不能與別人愉快的交流,吸引別人的注意力, 假如我們自信一點, 大家都會認可我們, 因為我們的一言一行都是經過深思熟慮的, 這所謂「沉默的力量」其實也更容易去獲得他人的信任, 當然這不是說要強迫自己模仿轉變. 很多人在性格中都有著不和諧之處。而人們都隨著時間的推移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不是嗎?再來看看自由意志,是的,我們不能控制我們是誰,可是我們能決定我們要成為誰。自由特質理論認為,我們天生的因素與文化賦予了我們某些性格特質,比如內向,但是我們可以在某些「個人核心項目」中超越自己的性格限制。換言之,內向者可以為了他們認為重要的工作、他們愛的人,或者任何他們重視的事情而表現出外向者的一面. 為了友情,我們可以主動去跟朋友分享; 為了親情, 我們可以慢慢打開自己的心扉,獲得家人更多的理解, 以及更多更多,只要是我們自己內心真正想去做的,那麼我們都是可以做到的!
書中提到了這樣一個詞「恢復壁龛」, 指那些當你想回歸真實的自我時要去的地方. 本質的我們是內向的, 我們在扮演外向者之後, 我們或許會覺得很累, 沒關係, 找到自己的「恢復壁龛」,在獨屬於自己的世界想幹什麼就幹什麼, 或許也可以思考一下自己這次經歷不足的地方, 就這樣學會探尋自我並成長. 不是一味否定內向,去迎合主流,去把自己裝扮成合群的,熱情的,外向的樣子。而是把精力投入到自己的“核心個人項目”,提高“自控能力”,設立“恢復壁龛”,這才是屬於內向者的自我完善方式
最後#
摘自本書終章 《仙境》
愛是不可或缺的,群居生活也是可供選擇的。珍惜你身邊最親近、最可愛的人,同你欣賞而尊敬的同事共事。結識那些可能成為你密友的人、同你相處融洽的人。不要對那些社交場合發怵。友情會讓人們更幸福快樂,當然內向者也包括在內,但是要銘記於心的是質量遠比數量重要。
生活的秘訣就在於把自己放在合適的燈光之下。對於有的人來說,適合自己的燈光是百老匯的聚光燈;對另外一些人來說,一盞青燈便足矣。有效利用你的禀賦, 比如堅韌、專一、洞察力以及敏感——去做自己喜歡或有意義的事情。破解問題,潛心藝術,深沉思考
思考你對這個世界的意義,確保自己能為其做出貢獻。如果這需要你作公開演講或是構建人際網絡,抑或參加一些讓你覺得不自在的活動,那你也要硬著頭皮去做。但是要承認這些事情對你而言是有困難的,接受一些培訓並化解這些難題,在你克服這些問題之後也要獎勵自己一下